2023-01-17
色谱填料作为色谱分析的核心,对于色谱分离至关重要,是实现有效分离的关键。目前液相色谱填料的种类有很多,主要分为聚合物基质填料、硅胶基质填料和其它无机填料。其中,硅胶基质的填料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液相色谱分析中。今天小编以反相固定相为例,给大家详细介绍液相色谱填料的参数的意义,帮助大家更好的选择适合的色谱柱。
常见的填料参数包括:填料形状,粒径,孔径,比表面积,碳载量,端基封尾,键合相类型等。填料形状
硅胶颗粒形状一般有球形和不规则形。目前绝大多数HPLC色谱柱均为球形填料。球形颗粒的均匀性更容易控制,颗粒分布越均匀,峰形越好;且在使用黏度较大的流动相时,球形颗粒能降低柱压,延长色谱柱寿命。不规则硅胶颗粒目前在中低压制备领域使用较多,如前处理SPE小柱。 粒径 粒径,通常指的就是硅胶颗粒的粒径,液相色谱中常见的粒径大小主要有10μm,5μm,3μm,2.6μm,1.7μm等。一般来说粒径越小,色谱柱的柱效越高,灵敏度越高,分离越快,分离效果也越好;同样,粒径越小,色谱柱的压力越高,对仪器的要求也越高,同时也更容易被污染,导致色谱柱寿命降低。 孔径 平常用到的作为色谱柱固定相使用的硅胶主要是全多孔硅胶颗粒和表面多孔硅胶颗粒(核壳颗粒)两种。以全多孔硅胶颗粒为例,下图所示,硅胶颗粒的内部都是由非常多的小孔构成,这些小孔的直径大小就是孔径。 一般要根据分子量的大小来确定孔径。样品分子在色谱柱上能有较好的保留,是因为它可以自由进入到填料的微孔里面,能够与键合在填料表面上的固定相相互作用。通常孔径直径要大于分子直径的3倍以上才不会对分析造成影响。常见的小分子化合物,通常分子量小于2000Da的,选择100Å大小的就能满足测试需求。如果分子量大于2000Da的,如蛋白质类物质,则需要选择大孔径如300Å的填料。 比表面积 填料的比表面积指的是每克填料的表面积,不光是硅胶颗粒表面的面积,这只是填料表面积的极少的一部分,更多的是硅胶颗粒内部小孔内部的面积。我们常见的比表面积大小一般在200-500m2/g。一般来说,孔径越小,含孔率越大,填料表面积则越大。填料比表面积增大,会增加样品与键合相之间的作用,增加保留、分离度和制备时的上样量。比表面积小,相对可以缩短分析时间和梯度平衡的时间,提高效率。但是比表面积并不是越大或者越小就好,需要选择适目标物的比表面积。 碳载量 碳载量就是键合在硅胶表面上键合相中包含碳原子的数量(也就是填料中碳的含量)。对于反相色谱柱来说,碳载量是一个重要的参数,显示着色谱柱的保留能力,一般来说,碳载量越大,色谱柱的疏水作用能力越强,对物质的保留越强。通常大家都会认为C18的碳载量一定比C8大,实际并不是这样。碳载量不光与键合相碳链的长短有关,还与表面积和固定相的键合率有关。碳链越长,表面积越大,键合率越高,则碳载量越高。因为C8的碳链要短,所受到的空间位阻比C18要更小,往往C8的键合率要比C18要高,因此,C8的碳载量实际上不会比C18低,反而有的还会比C18要更高。 端基封尾 端基封尾通常用于反相固定相之中。如下图所示,硅胶表面由游离的硅羟基组成,固定相键合在硅羟基上,由于空间位阻的存在,键合反应更多只能覆盖50%的硅羟基,超过一半硅羟基是活性硅羟基,通常处于游离的状态,容易与目标化合物的碱性基团发生离子交换作用,产生二级作用,导致峰形拖尾。因此,通常会选择用短碳链(如三甲基硅烷TMS)键合游离的硅羟基,可以减小这种影响,这种操作就被称为端基封尾。一定程度上认为,端基封尾的程度,决定着一根色谱柱的使用和性能。 键合相类型 液相色谱中,按键合官能团的极性可分为极性键合相和非极性键合相。 首先是极性键合相。常用的极性键合相有氰基键合相(-CN)、氨基键合相(-NH2)和二醇基键合相等。极性键合相常用作正相色谱,样品在极性键合相上的分离主要是基于极性键合基团与溶质分子之间的氢键作用,极性强的组分保留值较大。极性键合相有时也可作反相色谱的固定相。 第二是非极性键合相。常用的非极性键合相有烷基键合相(C1~C18)、苯基键合相和联苯基键合相等,其中C18键合相应用更广。非极性键合相的烷基链长对样品容量、溶质保留值和分离选择性都有影响。一般来说,样品容量随烷基链长增加而增大,长链烷基可使溶质保留值增大,常常可改善分离选择性。短链烷基键合相具有较高的覆盖度,分离极性化合物时可得到对称性较好的色谱峰。苯基键合相与短链烷基键合相的性质相似。